阚亚薇,双传学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担当
发布时间: 2021-01-07 浏览次数: 1307
 

作者简介/阚亚薇: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双传学: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2020年第11期88-91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社会服务;战略规划;战略地图

  

A:

文章摘要


C:

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文化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理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担当。





论点摘编


 新时代文化发展问题日益紧迫,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理应承担起相应的文化责任与文化担当,这旨在揭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应当实现的文化内涵拓展和建设,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价值目标和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样态相互交错生成的无序与有序、失衡与平衡、强势与弱势、冲突与交融、渗透与反渗透等文化态势,呈现出动态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生、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共荣、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共融、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共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冲突等现象。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还具有批判文化、审视文化、选择文化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文化的使命。无论是传承、批判、审视、选择还是创新文化,这都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


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文化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的文化现象,它具有与文化同质相生的属性。无论关于文化的界定有多少种,但学界基本遵循的一个共识就是“文化即人化”,可以说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化”。而思想政治教育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1]。


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等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化的印记。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天然的、无法割舍的关系,一方面它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另一方面它的价值理想也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 其具体内容也反映了某种文化类型所要求的人伦规范。离开了文化的路向和谱系,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2]。


新时代文化发展问题日益紧迫,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理应承担起相应的文化责任与文化担当,这旨在揭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应当实现的文化内涵拓展和建设,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价值目标和追求。


图片
图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担当的内容旨归
图片
图片


(一)从树人目标的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引领导向的价值担当


以德育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将一定社会的道德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体系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价值转换过程,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整合功能[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运用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对人进行教育、引导。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规约,使其思想行为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确立人生的发展方向。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成熟的心理品质、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塑造完善的人格体系。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调控。


(二)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德国学者施密特指出,“应当在全球泛滥的伪文化压力面前捍卫自己的文化特性,高校应该成为这方面的主要源泉——不要把本民族的伟大文化成就和价值传承抛进受忽略的角落”[4]。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文化养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从重要载体的维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了文化自觉的现实关切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文化自觉的构建说到底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问题,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培养文化自觉的关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自觉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发展传承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文化存储和积淀的内蕴和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使文化自觉变成普遍认同的原则,真正深入人心,外化于行。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自觉的培育提供实践经验。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要主动担当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必须要通过实践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践主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对文化世界的认知,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发挥实践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自觉性,为文化自觉的培育提供实践保障[6]。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还具有批判文化、审视文化、选择文化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文化的使命。无论是传承、批判、审视、选择还是创新文化,这都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


图片
图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担当的现状探寻
图片
图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养分汲取虚弱化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文化传承,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汲取文化养分具有有益的借鉴性。但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且中西方文化因其价值观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冲突。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充斥校园,精神荒漠化、道德信仰缺失乱象丛生,反观中华传统的“明德修身”“天下为公”等文化精髓却被诸多大学生所漠视[7]。


这样的文化形势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遇否定甚至拒斥,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汲取与传承来说,存在断裂的现代性风险。此外,面对西方文化话语的迅速扩散、高级包装、眼花缭乱等境况,中国本土化的传统文化面临失语的窘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中国本土化的传统话语中汲取养分、扩大认同的难度与日俱增。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生成复杂化


21 世纪,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愈来愈显著的文化生态特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精神文化场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经历前所未有的复杂演变,多元多样的文化在各自占据的文化“生态位”上相互勾连互嵌,构成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呈现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激荡、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交织、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渗透的多元文化的共时性存在,它内含多重矛盾和冲突[8]。


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样态相互交错生成的无序与有序、失衡与平衡、强势与弱势、冲突与交融、渗透与反渗透等文化态势,呈现出动态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生、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共荣、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共融、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共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冲突等现象。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塑造乏力化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呈现乏力化状态。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挑战。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变革、大调整,打破了原有文化的“坚冰”状态,推动了文化的转型和变迁,引发了文化形态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深层变革,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形态。


其次,市场经济的物化意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异化和物化现象,这种现代工业文明的副产物,严重消解人的主体性,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同时,它是腐败、堕落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思想根源,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图片
图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担当的路径选择
图片
图片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


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正呈现“ 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态势。而思想文化越是多元化,就越需要发挥科学理论的导向作用。


第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有助于应对多种社会思潮的交锋,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的时代要求和时代使命。


第二,大学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接受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大学生中的大众化、普及化、实践化,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9]。


第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实现立德树人,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价值体系的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最具凝聚力、塑造力和引领力的价值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觉[10]。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认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再挖掘、形式再创新、教育再加强。内容再挖掘就是要根据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打磨,去粗取精,把最富民族特色、跨越国界、历经时代锤炼而经久不衰的文化基因挖掘出来,赋予其时代价值,使之与现代文化发展相适应。


形式再创新就是要构建传统文化的当代话语表达方式,让不同层次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体悟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再加强就是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起来,要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起来,注重因人施教,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和循序性。要广泛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理念,形成远大的理想信念。


(三)引导青年一代自觉涵养文化意识与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意识在这里是一个复合结构,它包括文化认知、文化反思和文化认同。文化认知要求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但需要明确的是,高校在开设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时要采取寓教于乐,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体验式教学、反转教学、新媒体手段参与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大学生的文化反思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化理解深度不够、责任感不强。


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批判意识的提升上。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引导和启发,教会学生在全面认知本国文化并对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与他国文化进行客观的比较,给自身文化以正确的定位,从而推进自身文化更好的发展。文化认同不仅是追求文化认同度的问题,更是要深化认同的层次。


这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意识到了解、熟悉本国文化是作为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本国文化,内在自发地去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关注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对自身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增强对文化的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族崛起的担当者[11]。更是要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看待中国与世界的文明,最终实现“和而不同”的多元共生的美好世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大学生涵养坚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它是承于古而强于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既包括对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文化自信而展开的教育,既要指向过去,也要面向未来。要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脉络,要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认识到青年一代肩负的文化责任与使命,增进担当精神与担当力量。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
[2]韩迎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及使命[J].求实,2012(5):81-84.
[3]唐鸿,田启波.新时代文化自信与课堂自信的逻辑互构——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2):141-145.
[4](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2.
[5]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429.
[6]郗波.论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馈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125-127.
[7]张维平.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2009(5):170-172.


 
版权所有 © 江苏科技大学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晖路666号 
TEL:0511-84446529  邮编:212100